這篇是個發洩文,各位完全可以不用把這篇文章當成正常的專欄文。
自從大前研一提出「M型社會」這個詞彙,又由商業周刊封面故事報導之後,這個詞突然席捲大街小巷,尤其是電視媒體與報章雜誌,幾乎言必稱「M型」,簡直比疲勞轟炸還可怕,我個人稱之為「M型洗腦」。
M型洗腦有多可怕?打開每天的報紙,幾乎每一版都會有幾篇跟M型相關的新聞。不信?就讓我們來看看:
政治新聞
選舉經費 大小黨吹M型風
〔記者劉榮/台北報導〕選戰碰上物價飛漲,小老百姓縮衣節食,選將們籌措「子彈」也是備加辛苦,相較藍綠兩大黨候選人,選舉年都有「定額」補助款,加上各路金主贊助,小黨在景氣寒冬中拚大選,只能靠小額募款應戰,立委選戰,其實早就跟著M型社會潮流在走。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80103/78/r5c2.html
什麼濫報導,大黨競選經費多、小黨靠小額募款度日,難道是M型社會才有?
經濟新聞
布局科技股 M型化當道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夏淑賢/台北報導】
M型化社會的投資理財也要M型化。證券專家建議,投資人布局科技股,選股也要M型化發展,鎖定分屬M型右端高價市場的科技股與走低價路線的科技股投資,才能掌握符合M型化趨勢的投資機會。http://fn.yam.com/news/article.php/realtime/7052929
哇賽!連經濟日報也淪陷了。
科技新聞
手機市場 M型化現象出現 高價手機 價格逐步漲
記者王憶紅/專題報導
雖然部份國際手機大廠表示看不出手機市場有M型化現象,但根據手機通路商的調查資料顯示,高價手機價格帶逐步走高,而整體手機平均價格卻往下滑,顯示手機市場也出現M型化跡象!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71225/78/qikp.html
大廠跟消費者〈報導點進去有寫〉都已經講說感覺不出有什麼M型化現象了,記者硬是要扯一個M型名詞套上去。這不是M型!這頂多只能說是右尾曲線!
社會新聞
M型社會/畢業旅行~有錢去日本、沒錢去墾丁
更新日期:
2008/01/05 12:02記者林怡君、謝宗樺/台北報導
經濟不景氣,連校園裡都出現M型的畢業旅行!有家長向媒體投訴,開南商工今年的畢業旅行,地點選在日本東京,旅費兩萬五,如果交不起,就只能選六千塊的台灣墾丁,這讓家長相當火大,因為去不起的學生,會感到自卑,不過學校竟然說學生該「調適心態、接受現實」。
廢話!我如果有錢當然出國去日本玩,沒錢就只好去墾丁,而且這跟M型社會到底有什麼關係啦!
社會新聞2
宿舍也M型! 相隔500公尺 學生租屋等級天差地別
更新日期:
2008/01/07 00:17記者王李中彥、黃淳璟/台北報導
淡江大學有超過2萬名的學生,校方的宿舍不夠住,學生就在外面租房子。學校兩旁相隔不到5百公尺,學生的租屋等級卻差很多,一邊是住商混合的套雅房,出入份子複雜難控管,另一邊則是社區大樓,還有警衛駐守,儼然是兩個世界。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080107/17/rcqd.html
現在是連貧富差距這個詞都不能用了是吧,一定要用M型社會這個詞才趕得上流行嗎?
所謂的M型社會並不單指貧富差異,還包括中產階級的消失。就拿商業週刊當初上面寫的定義來看好了。〈引自商業周刊986期 - M型社會來了!〉
所謂的M型社會,指的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,富者在數位世界中,大賺全世界的錢,財富快速攀升;另一方面,隨著資源重新分配,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,而淪落到中下階層,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,在中間這塊,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,跟「M」的字型一樣,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,左邊的窮人變多,右邊的富人也變多,但是中間這塊,就忽然陷下去,然後不見了。
所以,M型社會指的不是單純的貧富差異,而是「中產階級的消失」。然而,在一片M型的濫用聲中,我卻完全看不到哪一篇M型報導是真正符合這個命題的。更糟糕的是,如果我們把M型兩個字從報導中拿掉,則這幾則新聞完全只剩下沒有意義的空殼子:
- 大黨競選經費多,小黨經費少〈廢話〉
- 請買高價科技股與低價科技股〈……喔〉
- 手機平均價格在下降,不過最高端的手機價格緩漲〈師批:閱〉
- 有錢的人去日本,沒錢的人去墾丁,兩造溝通不良因而吵架。〈又是廢文一篇〉
- 有錢學生住天堂,沒錢學生住套房。〈還是廢話〉
我自己的感想是,「M型」一詞其實是用來掩蓋內容空泛的擋箭牌。擔心內容品質低落編輯審稿不過嗎?沒關係,加個時下最流行的「M型」一詞,立刻不怕沒銷量,誰還管你文句通不通順、邏輯合不合理。
但話說回來,M型一詞講得太久,還是有副作用,就是大家都覺得台灣的經濟糟透了,貧富差距太大了,老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,即將過著啃樹皮、嚼草根的生活。但…如果現在有人說,台灣其實明明就還沒有出現M型社會的情況。你信嗎?
以下轉錄自辛可的程式尋寶記 - M型社會到底在哪裡??(三) - m的加工方法
網路上真的什麼天才都有,已經有位統計魔人用更詳細的資料來畫,
然後把M怎麼出現這個謎題給解開。這位統計魔人的網站在 :http://valerienliu.spaces.live.com/
大家有興趣可以上去看他整個分析細節。我們這裡就只介紹其中的兩個數據,解釋這個M是怎麼出現的。
這位魔人拿到的更詳細資料,可以更細緻地畫出台灣這幾年的所得分布。跟上篇的結論一樣,這幾年來的所得分佈並沒有多大變動。
這就讓我們不懂了,大前研一的「M型社會」這本書中畫的所得分布明明是個M:
可是仔細一看,發現右邊那個凸起下面的座標不太一樣,原來他把他一部分的橫軸變密了,這根本就是刻意加工的數據。下面用四格漫畫來圖解他動的手腳:
這樣的M形,除了嚇唬大家這個社會快完蛋以外,老實說沒啥意義。
原來,這一年多來媒體的瘋狂洗腦,竟奠基於一張加工過的統計圖表上。各位的大腦,是不是也一起M型化了呢?而且,大前研一的書還算好的,因為他主要是探討日本的情況。商周的引介文章,直接引申成這樣〈同樣引自辛可〉
更讓人翻桌的是,位於「M形社會」中文版封面的那段鬼扯:「請自問自己三個問題,(付房貸、生小孩、養小孩),只要你有一個的答案是負面的,我們就必須跟你明講—您不算是、不再是中產階級了」,在日文的書籍介紹裡面,完完全全沒有出現!勉強接近的這段話是這樣寫的:「本書主張,在個人生活方面,需要改變中流時代的想法,與收入及生活形式相稱的金錢使用方式是必要的,同時本書也會具體地重新檢視房子、車子、與小孩教育的花費」。
這樣的報導,竟然引領了台灣媒體界超過一整年的流行,至今還沒有衰退的跡象。M型?M你個大頭鬼。
以上文章轉載自 Mr./Ms. Days - 網路, 資訊, 觀察, 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