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PTT的八卦版在四天前,也就是1/3晚間十點半左右,出現了人稱「丹丹之亂」的「暴亂」狀態,所有文章必定帶著「丹」字,幾個小時內湧入了幾百篇鬧版文,最後導致八卦版隱版。

就一個長期會看PTT八卦版的鄉民而言,這次八卦版隱版的理由可謂非常反常、也非常滑稽。因為以往八卦版隱版的理由,多半是因為某些敏感發言而導致警局關切之類,但這次『丹丹之亂』,沒有人被攻擊、也沒有什麼敏感新聞八卦,純粹只是一群鄉民宛如嘉年華會式的惡作劇。由於這場惡作劇來得快也去得快,許多人至今對此現象仍然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。

如果你還不知道丹丹事件的始末的話,其實已經有幾篇現成的懶人包了,例如

轉貼:PTT黑歷史─八卦板丹丹之亂

[轉錄]丹丹事件超主觀意識懶人包

這兩篇文章的原作者〈sexobmai、wasibei〉皆發表在PTT上,上面兩個網址是再由他人轉錄到部落格上的文章。

既然有懶人包了,那我還寫什麼呢?唔,我並不是要寫什麼如何從中找出創造商機的機會、或是如何創造網路趨勢之類的文章,而是想要嘗試一個我以往不習慣的社會學角度切入、胡言亂語一番。〈不過由於我的人文社會學科並沒有學得太好,分析起來倒是頗吃力的…〉

證據顯示,丹丹文的最初起頭,其實只是一篇很普通的詢問八卦文章:

dandan1

 

在這裡岔開題介紹一下丹丹漢堡。丹丹漢堡是分布在南台灣的漢堡連鎖店,以前我家附近就有一間,美味自然是不在話下,難得的是價格十分優惠,80元以內就可以吃得相當豐盛,但在北台灣是見不到這家連鎖店的。PTT的主力族群是大學生,其中不乏自南部北上求學的學子,對他們而言,「丹丹漢堡」這四個字代表的不單是一家速食店,更同時混合著對童年回憶的緬懷與台灣地域差異的感嘆。

但這只是開頭。由於這是一個具有地域性的話題,因此在討論串逐漸增多的同時,一些由於地域因素而無法參與討論的網友們,開始試圖重新詮釋「丹丹漢堡」這個符碼對他們的意義。例如下面這篇:

dandan3

這是第一篇試圖重新解構「丹丹漢堡」符碼意義的文章。透過此例,我們可以發現網友先把「丹丹漢堡」簡化成「丹」這個符碼,再透過「丹」這個字音字義的連結,重新找到詮釋的方法──那就是:只要有「丹」出現就可以了。

而接下來引爆丹丹文大流行的是這篇關鍵文章:

dandan2

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特別。但是其實這篇文章做了一件事,就是透過Minimalism〈極簡主義〉式的視覺風格,將前述的漢堡店食記、地域差異討論,成功的簡化到了只剩下「丹丹」這個符號,也就是對「丹丹」這個字形的印象上去。Minimalism有一個很有名的口號:「Less is more〈少即是多〉」。透過去除多餘的符號,用簡單的線條或圖案,重新強調其最基本的訴求。而此文〈或該說此圖〉一出,討論的層面反而因為符號的簡化而重新定義了符碼的意義,延續討論的人不需要吃過丹丹漢堡、也不見得需要去過高雄,只要看或聽過丹這個符號,都可以自由的參與詮釋這個符號對他們的意義。在此,「丹丹」透過字音字型的交互替換,被重新挪用為PTT鄉民們表達自身創意與幽默感的文化消費符號。

在這些鄉民的創意發想過程當中,其實多半的變化形式仍不脫近幾年流行的字音字型代換模式。在中文語言中,由於同音字/諧音字眾多,透過文字的代換往往可以形成另外一種跳脫式的笑料,有名的例子像是「韓劇跟西洋劇一樣差勁」這種普通的敘事句,被替換成「含巨根吸陽具一樣插進」一類的黃色笑話;此種透過同音字、諧音字或者同型字的代換在此時同樣被依樣畫葫蘆地大量使用:



上圖只是節錄,有興趣看全部截圖的請至此處。從圖中的範例,不難看出鄉民多半還是透過國語或英語或台語諧音、或相近字形來發揮。由於近幾年此種諧音笑話在年輕族群間用得十分純熟,因此當中很快的就出現幾個相當有趣的連結笑話:

dandan4

不過,如同這股風潮的興起速度,「丹丹」文消失的狀況也是非常迅速的。

身為丹丹文章風波所在的主場域:PTT八卦版,有其一定的特性。這個特性自然是為眾「鄉民」所熟稔:

  • 版主一定會出來「管」;水桶、刪文、靜版或隱版,不一而足
  • 一定會有人被浸「水桶」
  • 如果離開八卦版,一定會率先流到Hate版

然而這些特性也同樣被管理PTT版務的人員所知悉,因此採取了「堅壁清野」的做法。Hate版主首先對於此類文章採取嚴懲的手段,讓鄉民無法越雷池一步;而隨後八卦版直接採取最極端的隱版手段,讓意圖再繼續的鄉民吃了閉門羹。

離開了PTT八卦版、亦得不到Hate版支援,丹丹文的「場域」迅速消滅。這亦證明「丹丹」符碼的意義尚處於萌芽階段,還沒有發展到能夠抽離PTT這個場域而獨自存在的程度。這個符碼的意義與流行也是僅屬於當下的;隔天再寫類似文章,便已經是褪流行、所以遭萬人噓也不值得同情的了。

dandan5

於是我們在極短的時間之內,就這樣見證了一個青少年〈次〉文化的符碼在數位網際網路上快速的被創造與被消滅的過程。令人讚嘆的是,像PTT這樣匯集著大量青少年,透過極度密集的資訊流動量而有充沛活力的網路場域,還不知將有多少類似的符碼等著被創造出來、重新賦予意義呢。

 

 

以上文章轉載自 Mr./Ms. Days - 網路, 資訊, 觀察, 生活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uek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